咨询预约

心理地位

        伯恩认为小孩在早期形成脚本的过程中,已经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某些坚定的信念,这些信念会持续一辈子,可以简单分类为:
    1.我是好的,或
    2.我是不好的;
    3.你是好的,或
    4.你是不好的。
        把几种可能组合起来,可以得到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四种看法:
    1.我好,你也好;
    2.我不好,你好;
    3.我好,你不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们把这四种看法称为心理地位(life positions,注一),也有人称之为基本态度、存在的态度或单纯地称做态度。这些看法代表一个人从什么立场来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基本价值。这表示他并不是单纯地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有其看法而已。
        小孩一旦接受了某种态度,就会把整个人生脚本建立在其上,伯恩写道:“每一个心理游戏、人生剧本及人的命运,都是建立在这四种心理地位的其中之一。”
        选择“我好,你也好”的小孩通常会建立赢家的人生脚本,他看自己是可爱的、好的,也认为父母是可爱、值得信赖的,然后把这种观点推广到别人身上。
        选择“我不好,你好”的小孩,通常会得到平庸的或是输家的一生,为了符合自己的人生态度,他的脚本会围绕在做个受害者的主题上,老是显得不如别人。
        “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所产生的脚本,表面上看似赢家,但是这种人相信必须把别人压下来,自己才能出头,所以他有时可能得到成功,但却需要不断地挣扎,有时会因为周围的人不愿意老被压制而排斥他,这时他就会从表面上的赢家转为大输家了。
        “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最容易形成输家的人生脚本,这种小孩相信人生是徒劳无益的,充满了失望,他看自己是没有价值、不可爱的,也不相信别人会帮助他,因为他们也是不好的,所以他的脚本都围绕在拒绝别人和被别人拒绝的景象中。
 
心理地位的起源
 
        关于心理地位是怎么发生,在什么年纪开始,不同的TA大师有不同的看法。
        伯恩认为:“心理地位是立于早期童年(大约三到七岁间),用以肯定自己根据早期经验所做的决定。”换句话说,伯恩相信先有早期决定,之后才有心理地位,以使外在世界符合自己的决定。
        举例来说,如果婴儿以非语言的方式决定:“因为妈妈觉得我不可爱,以后我再也不要冒险去爱任何人。”之后他会接受“没有人爱我”的想法以符合上述决定,这意味着“我不好”的态度。如果小女孩受到爸爸身体上的虐待,她可能会决定:“因为爸爸对我这么坏,我再也不信任男人了。”然后把这个想法泛化为“所有男人都不可靠”,也就是“你(他们)不好”的态度。
         史坦能的看法和伯恩不同,他认为心理地位是在更小的时候就被采纳的,出生头几个月完全受照顾的时候就是心理地位的起源,“我好,你也好”反映了婴儿和母亲间舒服、互相依赖的关系,也就是儿童发展权威艾瑞克森所描述的“基本信赖感”(basic trust)的态度,亦即:“婴儿处在一种状态下,觉得自己与世界合而为一,而每一件事也都与自己合而为一。”
        史坦能认为所有小孩都是从“我好,你也好”的态度开始的,只有小孩和妈妈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受到破坏时,才会转到其他的心理地位,也许是小孩发现妈妈不再像刚出生时那样全然地保护他、照顾他;有些小孩可能是因为在出生的过程中感受到危险,而觉得妈妈或别人不好,这时小孩会从艾瑞克森所说的“基本信赖感”转成“基本的不信赖感”,再从这个基础来建立脚本。
        所以史坦能虽然同意伯恩所认为的心理地位符合脚本的决定,但是史坦能却认为是先有心理地位,之后才做出决定。
        我们可以把心理地位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信念,并与他本人的决定和行为相符合。
 
成人的心理地位
 
        每一个人长大以后,都已经根据四种心理地位的其中之一,写好自己的脚本,但我们并不会每时每刻都停留在那个心理地位里,而是随时在不同的心理地位中转换。
法兰克林·恩斯特(Franklin Ernst)发展出一种象限图(注二),用来分析这种转换(图12-1)。

 

        他为了强调所谓好不好是我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好或不好,所以用“我认为我好”(I'm  OK-with-me)来取代“我好”(I'm OK)。其余类推。
        象限图的纵轴,往上代表“你好”,往下代表“你不好”。横轴往右代表“我好”,往左代表“我不好”,每一个象限分别代表一种心理地位。


创建时间:2017-11-23 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