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

安抚

        当你走在街上,邻居迎面走来,你微笑地说:“今天天气真好。”他也微笑回礼说:“对啊。”
        你们彼此正交换安抚。所谓安抚是指认可的单位(unit of recognition)。(注一)
        我们对这种安抚的交换都已熟悉到不需经过思考的程度了,可是,回到同样的景象,如果你微笑打招呼时,邻居却毫无反应,看都不看你一眼就走过去了,好像你根本不存在似的,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多半会觉得很惊讶,你可能会自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由此可知,我们都需要安抚,如果得不到就会有匮乏的感觉。

对刺激的需求
 
        伯思描述人类有几种共通的需求,其中之一就是对身体接触和心智刺激的需要,他称之为对刺激的需求(stimulus-hunger)。
        他引证一些人类和动物发展上的研究,其中一个很有名的研究是雷尼·史毕兹(Rene Spitz)观察在孤儿院长大的婴儿(注二)。他们的生活起居都被照顾得很好,但是和由母亲或保母照顾的婴儿比起来,他们的健康和情绪较常有问题。史毕兹认为这些婴儿缺乏刺激,他们整天看到的就是白色的墙壁,与照顾他们的人少有身体的接触,缺乏一般婴儿常有的触摸、拥抱和轻抚。
        伯恩选择安抚这个字就是来自婴儿对触摸的需要,对成人来说,他认为仍然很需要身体的接触,但是成人学会一些替代的方式来获得认可,不论是一个微笑、称赞或是侮辱,都显示我们的存在获得了认可。伯恩用“被认可的需求”(recognition-hunger)来描述这种需要。
 
安抚的种类
 
口语与非口语的安抚
 
        在本章一开始的例子中同时可以看到口语(说话打招呼)和非口语(微笑)的安抚。
        口语的安抚可以从简单的“哈啰”到一长串对话。
        非口语的安抚则如招手、点头、握手或是彼此拥抱。
        回溯上一章就可以了解,任何交流都是一种安抚的交换,大部分的沟通都包括了口语和非口语的安抚交换,也可能完全是非口语的。除了像打电话之类的情形,很难想象会有纯口语而没有非口语的成分。
 
正面与负面的安抚
 
        所谓正面的安抚是指接受者感受到的是愉快的感觉,而负面的安抚则是接受者感受到不舒服的感觉。在打招呼的例子中,你和邻居感受到的是包括口语和非口语的正面安抚。
        如果你的邻居回报的是皱眉而不是微笑,那就是一种负面的非口语安抚,如果他狠狠瞪你一眼,那就是更强烈的负面安抚。如果你说:“你好。”他回答:“哼!”或是“本来很好,遇到你就不好了。”那就是一种负面的口语安抚。
        你很可能会以为人们都会寻求正面的安抚,而避开负面的安抚。事实上,我们的经验是:任何形式的安抚都比完全没有安抚要好。
        这个观念可以从一些可怕的动物实验得到支持。有一个实验把小老鼠分成两组,都放在完全没有图形、单调的箱子里。其中一组每天给予数次电击,另一组则无,结果大出实验人员意料之外,虽然痛苦,但是接受电击刺激的老鼠成长得竟然比没有接受电击刺激的老鼠还要好。(注三)
        我们就像这些老鼠,为了满足对刺激的需求,在正面的安抚以外,也可能去寻求负面的安抚。
        对婴儿而言,本能地就会如此去做,当得不到所需要的正面安抚时,就会想办法去获得负面的安抚,虽然痛苦,但比完全没有要好多了。
        长大成人以后,可能还会重复这种婴儿的模式,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自讨苦吃的行为存在。在讨论心理游戏、扭曲的感觉和人生脚本时,我们还会谈到这个观念。
 
有条件与无条件的安抚
 
        所谓有条件的安抚是根据你做了什么而给予的,无条件的安抚则是根据你是谁而给予的,举例如下:

  1. 正面有条件的安抚:这孩子真听话,从来不乱要东西。

  2. 正面无条件的安抚:“你真可爱。”

  3. 负面有条件的安抚:“我不喜欢你穿的袜子。”

  4. 负面无条件的安抚:“我恨你。”

安抚的过滤网
 
        当一个人得到不符合自己安抚商数的安抚时,很容易忽略或轻视这个安抚,我们称为漠视(discount)或过滤掉(filter out)这个安抚,在这种情形下,通常可以观察到接受安抚时的不一致性。举例来说,我很真诚地对你说:“我觉得你写的这篇报告思路非常清晰。”假如你在小时候曾做过“我很漂亮,也很有趣,但是思考能力不好。”这样的决定,我给的安抚并不符合你的安抚商数,你可能嘴巴说谢谢,但却皱起鼻子、撇撇嘴,好像尝到什么难吃的东西似的;还有一种常看到漠视安抚的表现是笑嘻嘻地说:“谢谢啊,哼哼!”
        这种情形就好像我们在自己和安抚之间放了一张过滤网,选择性地过滤所得到的安抚,只接受符合自己安抚商数的安抚,不符合的则予以剔除。换句话说,我们用安抚商数来维持自己原有的自我形象。
        有些人在小时候因为正面的安抚太少,或是觉得正面安抚不可信赖,就决定只要负面的安抚,长大以后就会持续地只接受负面的安抚,如果被人称赞就会予以漠视。例如:
        “我好喜欢你的头发。”
        “哼!喔,对了,你提醒我该洗头了。”
还有人因为童年太痛苦了,就决定任何安抚都是不安全的,这些人对安抚的过滤网太密了,几乎任何安抚都拒绝掉,以维持儿童自我的安全感,除非能找到方法来打开其过滤网,否则他们几乎都生活在退缩和忧郁之中。


创建时间:2017-11-23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