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

咨询室里的冲突

        想起了前一段的个案,来访者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她打电话来求助.在和其家人联系之后,让她先坚持服药的情况下开始咨询。开始之前,督导老师提醒过我,要注意她的负移情,让我一开始多注意共情和倾听。开始几次,确实不错,我感觉她象在波浪中的小船,起伏不定,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觉自己和她一起被抛上浪尖,沉入谷底。后来,她的情绪慢慢平静,开始叙述一些家庭关系中的琐事,我们也一步步进入对问题原因的分析过程中。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冲突,有一次,她表现得非常生气,虽然后来我们坦率地讨论了这个过程,也有了很多收获,可这个过程仍然让我心理有些忐忑。


        后来与督导老师讨论时,她告诉我,你一定是在强迫她接受某种东西。开始,我还觉得有点冤枉,可细一想,确实是,在分析原因时,我按照自己的假设去走,语气和谈话的层次确实会让她感觉:就应该是这样的,而来访者的感觉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让我想起了李子勋老师在后现代技术里说过的,问题是不是被我们建构出来的?


        这次的经过告诉我:不论我们知道多少,都不要在咨询过程中偏爱证明我们已知的,而应该充满了敬畏之心,跟随来访者去发现什么是他的真实的感觉。

        《道德经》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
治人事天,
莫若啬。
夫唯啬,
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关心人,事奉天,没有比“吝啬”更好的原则了,而吝啬起源于放弃自己的观念,这依赖于过去积累下来的德,如果德积累多了,就无往而不胜。


        这段话让我更深的体会到,心理咨询不是要说服谁,更不是讲道理,而在于你是不是能做到放下自己的观念。


        美国医学家、催眠家米尔顿.艾里克森的“利用技术”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他强调的就是“如何利用来访者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首先接受来访者自己对现实的体验,然后把自己与来访者谈话的过程作为一个情境,去做适合这个情境的自然反应,而不是事先作一个设想和安排。


        引用《道德经》里的话,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应该是

柔弱风中树
四顾皆茫然
万物皆可用
来去凭机缘


创建时间:2018-03-26 14:00